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中国戏曲舞台曾掀起一股八大样板戏和现代京剧的热潮。在这些样板戏中,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员纷纷成为时代的超级明星,比如“阿庆嫂”洪雪飞、“李铁梅”刘长瑜、“李玉和”钱浩梁等大腕儿。不过股票怎么弄杠杆,鲜为人知的是,许多主要角色的首演者其实并非这些后来的当红面孔,背后隐藏着另一批首创演员。
先说《沙家浜》中的“阿庆嫂”,这角色的首演者是京剧旦角泰斗赵燕侠。1963年,北京京剧团将沪剧《芦荡火种》改编成京剧,由赵燕侠首演阿庆嫂。为了更好塑造这个英雄形象,她和剧组成员还特地到解放军部队进行军事训练,深入体验生活。赵燕侠诠释的阿庆嫂机智勇敢,活灵活现,首演大获成功。后来这出戏更名《沙家浜》,1968年成为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。
展开剩余69%《红灯记》中的“李玉和”首演则归功于李少春。1964年,中国京剧院排演这部现代京剧,李少春不仅主演,还参与了李玉和唱腔的设计。该剧当年参加现代京剧观摩演出,获得业界高度评价。1965年,李少春领衔《红灯记》在广州和上海巡回演出,场场爆满,观众爱不释手。
而同样出自《红灯记》的“李铁梅”,首演者竟是京剧名家杜近芳。作为梅派顶尖弟子和中国京剧院的台柱,杜近芳的唱腔炉火纯青,堪称巅峰。不过,“李铁梅”是个十七岁的少女角色,更适合年轻小旦来演绎,后来由二十出头的刘长瑜接棒,成了大家熟知的“李铁梅”。
再看《杜鹃山》中的“雷刚”首演者是裘盛戎,这位京剧净角大师、裘派创始人及北京京剧院奠基人。1963年他看完话剧《杜鹃山》后,萌生了将其改编为京剧的念头,认为剧情跌宕起伏,主角“乌豆”形象生动,非常适合搬上京剧舞台。改编剧在1963至64年间排演,裘盛戎饰演乌豆(后更名雷刚),赵燕侠演贺湘,马连良扮郑老万,阵容堪称星光璀璨。裘盛戎唱的“大火熊熊照亮天”成为经典,至今传唱。
最后,《智取威虎山》中的“杨子荣”首演者是上海京剧院的武生李仲林。李仲林以精准武打和灵巧身段著称。1958年,上海京剧院一团决定将曲波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中杨子荣智取威虎山、活捉座山雕的故事改编为京剧,定名《智取威虎山》,由李仲林主演。1964年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中,李仲林不仅首演杨子荣,还担任导演。《智取威虎山》随即跻身首批八大样板戏之列。
所以,眼下我们熟悉的那些红透半边天的样板戏主角们,最初的形象其实是由这些戏曲大师们首创,功不可没!
发布于:山东省